二尖瓣倒流|中大醫學院:亞洲二尖瓣倒流患者死亡率較歐美高2成 應盡早提供干預措施

社會

撰文: 陳展棋

發布時間: 2024/05/31 22:25

最後更新: 2024/05/31 22:52

分享:

分享:

(中大醫學院提供)

二尖瓣倒流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患者佔全球2%-3%人口,當中過半數屬於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病情嚴重者需要接受修復手術。惟現時大多研究數據均來自歐洲或美國,欠缺亞洲患者的相關資訊。

中大醫學院與國際心臟瓣膜疾病專家合作,比較患上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的亞洲患者和歐美患者在病情、治療方案及臨床結果的差異。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心瓣異常形態及病情相若,亞洲患者普遍較年輕,症狀亦較輕微,唯亞洲人因體型不同,心臟體積較歐美人士細小,這可能導致亞洲患者心臟負荷過重的情況被低估。

研究團隊表示,在研究基線上,兩個組別的心臟形態在醫學影像上顯示出明顯的差異。亞洲患者的體型較細小,他們左心房和左心室的體積絕對值明顯較小,遠低於臨床指引的閾值,因而可能低估他們的病情。然而,當以身體及心臟比例作基準重新計算,亞洲患者的左心房和左心室尺寸實際上比歐美組別大,顯示心臟容量嚴重超載。

亞洲患者10年內死亡率達4成   較歐美高 

在治療成效方面,兩個組別均以修復為主導的介入治療模式,成效相若,但在整體的疾病管理方面卻存在很大差異:亞洲組別接受介入治療的人數比歐美組別少,時間亦較遲,從而令治療成效受影響。十年內亞洲患者的死亡率達40%,相較歐美患者20%的死亡率為高。

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心臟中心高級研究員兼妙佑醫療國際心血管醫學部門的心臟科專家Maurice Enriquez-Sarano醫生表示,目前為病人進行二尖瓣修復手術是以左心房和左心室的絕對尺寸作為標準,並沒有考慮不同種族的體型差異。

研究顯示,亞洲患者因為血液倒流而導致心臟形態及容量改變的程度明顯被低估,證實相比歐美患者,較多亞洲患者未有接受適當治療,死亡率較預期高。建議全球在二尖瓣倒流的影像診斷和疾病管理上應考慮這些特殊性,為患者盡早提供干預措施,進一步改善治療成效。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李沛威表示,亞洲的退化性二尖瓣倒流患者年齡較輕,但具體原因尚未確定,可能是生物學上或接受轉介的時間上有差異。未來的基因及人口研究應評估黏液樣二尖瓣退變在不同人群中的發展是否有所不同,以及是否需要調整疾病管理方案。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  【職場智慧求生術】